4月26日下午举行的2024年济南市校园足球超级联赛(小学男子组)比赛中,由徐晓琪担任主教练的济南市市中区泉海小学做客济南市章丘区福泰小学进行比赛,最终泉海小学以0比1落败。
终场哨声响起的那一刻,抚台小学的球员们开始激情庆祝,主场的气氛异常火热。泉海小学的球员们满脸失落,不少球员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徐小琪鼓励球员们振作起来……但胜败只是暂时的,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这场比赛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胜利者。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孩子们“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磨练意志”的全面发展,而足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如今,济南校园足球的每一个“最美主场”都成了孩子们欢乐的节日,每一个喜欢足球的孩子都能在绿茵场上快乐健康地成长。
“最美主场”全面升级
坐镇主场的富泰小学开局表现亮眼,队长李云浩开球将球射入泉海小学球门,现场3000余名观众发出震撼的欢呼声为主队加油,场上球员们拼尽全力回馈观众的支持。轮滑表演、汉服秀、天地龙鳞舞龙表演……
这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一场足球主题的节日。
多年来,福泰小学致力于校园足球普及工作,持之以恒、努力拼搏,不断擦亮学校特色品牌,在省市级比赛中斩获金牌、银牌,收获颇丰。2015年10月,学校荣获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福泰小学副校长李超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学校以‘为学生着想、优质生活’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人人有运动爱好’为重点,着力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工作。在我们学校,足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足球运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拼搏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让他们在比赛中学会尊重、合作、拼搏的精神。”
今年3月,在济南市校园足球超级联赛启动仪式暨首届校园足球超级杯开幕式上,抚台小学荣获2023年度“最美主场”“最美教练”奖项。4月26日下午,抚台小学再一次让人们见识了“最美主场”的火热氛围。
济南校园足球首创的“周中主客场制”(即“最美主场”)是济南校园足球2023赛季的关键词。2023赛季,济南校园足球各项赛事将全面恢复主客场制——大部分比赛安排在周中,具备主客场条件的比赛全部在校园内进行,真正让足球回归校园,让师生感受到足球带来的激情与热情。
甸流一小足球队主教练岳伟林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这样称赞这个“最美主场”:“就像舞者需要舞台一样,孩子们也需要这样的机会,向大家展示自己。场上踢球的球员,场下加油的孩子,都全身心投入,气氛非常热烈。球员们真的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战,所以拼得很卖力,非常专注。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职业足球初期,当时我们泰山队的球员大多是本地人。你的邻居、亲戚朋友都到现场看你打球,你怎么能不拼尽全力呢?而且打这种高强度的比赛,孩子们也能从中受益。”
今年春天济南市中小学足球联赛,“最美主场”走过了一年,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最美主场”全面升级。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的加油声、挥舞的旗帜构成了火热的主场氛围,成为每一家“最美主场”的标配。通过全校师生的热情参与,“最美主场”完善了校园足球的核心功能——真正普及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足球》报资深媒体人陈勇表示,“最美主场”让济南校园足球成为中国校园足球最好的“样板间”。
济南校园足球开启新篇章
在3月份举行的2024年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高中U17年龄组)南区预选赛中,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济南历城二中两支济南校园足球队表现出色,晋级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高中U17年龄组)全国总决赛,济南校园足球取得开门红。
小足球小将们“边玩边学”的背后,是济南市“体教融合”战略的创新突破。近年来济南市中小学足球联赛,济南市教育局秉承“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发展阶梯”的人文理念,积极探索足球人才培养路径,拓展学生成才渠道。
济南校园足球比赛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让各支校园足球队在征战全国大赛时更有底气。这已经是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连续第二年挺进中少赛全国总决赛。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总教练孙晓峰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总决赛,我们的对手很多都是专业队,可以预见,球队的压力会加大,遇到的困难也会加大。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会参加济南市、山东省的比赛以及一些邀请赛,希望磨练队伍,提高整体竞争力,争取在决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几年,济南校园足球比赛场次增多,水平也提高了,对于我们来说,参加这些比赛,锻炼价值很大。”
据统计济南市中小学足球联赛,2023赛季济南校园足球共举办各级各类比赛2000余场,参赛队伍超过800支。2024赛季,济南校园足球赛事将全面升级——甲级比赛升级为校超联赛,乙级联赛升级为甲级联赛。赛事的升级不仅体现在名称的改变,更体现在赛事组织水平、比赛质量、赛事传播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拳”的新篇章已经开启。绿茵场上,小足球运动员们的追逐奔跑令人激动不已,雷鸣般的加油声和呐喊声再次响彻校园。济南市将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济南校园足球实践之路,主动作为,为中国足球发展贡献济南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