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300字
阅读需要
5分钟
新京报记者余宇撰文痛斥职场霸凌,文中提到一位姓徐的明星,直接让演员徐峥成为热议话题。
图片来源:豆瓣@蜉蝣
目前,关于这起职场纠纷只有一面之词,新京报也未发布官方声明。不过,笔者从朋友处获悉,对方私下回应称,“整个事件过程中,徐姓艺人投稿与劝离无关,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过程中沟通细节存在瑕疵,但工作流程和管理原则没有问题。”
而引起我进一步兴趣的是这篇文章中领导和她的微信对话截图:
“这绝对是底线,我支持你。不过许某之前对报社的帮助很大……”
图片来源:豆瓣@蜉蝣
其实这涉及到一系列新闻伦理问题:报道对象与报道媒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做人物采访或者新闻报道,新闻伦理的底线是什么?艺人团队能不能要求媒体记者审阅、修改报道?如果可以,那条底线又在哪里?
体育圈和娱乐圈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资源密集型的圈子,这些资源主要就是人脉。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你只有拿到稀缺的资源,也就是明星(尤其是当红明星)的独家专访权,才能胜出。而这往往意味着:可能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都在争夺这样的一次专访。你必须跟资源搞好关系,但到了维系关系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你就成了所谓的“乙方”。
一位从事时尚媒体多年的朋友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巩俐,每年最多只上一家媒体的封面,每次采访巩俐都要把稿件打印出来寄到她家里,因为她不看电子文档,稿件里要留空行,方便写修改意见采访足球明星的问题,大方向不能错,细节修改她也要亲自负责。
“我拍了三次,写了两次,每次都准备了三个月,看衣服至少三次,每次都有一百多件,我把它们寄过来,在衣架上挂成两排,衣服我都不喜欢,我想她想尽一切办法找地方,甚至从巴黎提着一箱衣服,第二天去参加试衣。她想在拍摄当天住在四季总统套房,但还是订不到,贝克汉姆给了她一天时间,最后一次采访是晚上十二点开始,凌晨三点结束。”
一位朋友总结道:“采访中充满了泪水。它没有任何媒体属性。它只是在为女王服务。”
不过巩俐还是不错的,至少说明她很认真,会给采访时间。有的明星连采访时间都不给,记者也只能凭空想象,还是需要审核的。我开玩笑地称自己是“服务业人士”。
虽然对双方来说更多的是双赢,但在娱乐圈,采访完人再审稿,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除非采访者也是知名明星。体育行业更特殊的是,这些体育明星根本不需要宣传,有时候,成绩就能代表一切。国家体育体制的性质也决定了,既然不是市场化体育,就没有专业人士从小就向他们强调: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有多么重要。
我做了10多年的体育记者,在写报道的过程中见证了很多明星的成名,成绩是故事的一部分,但体育圈只表扬不批评的传统,让这些明星几乎成为了完美的代表。所以近些年,当狗仔队或者自媒体偶尔爆出诸如林丹夜会模特?孙杨酒驾……这些负面新闻的时候,很多读者都惊呆了。其实,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很多事情以前都发生过,也不是孤例,只是没有被曝光而已。
我曾经就是这些“B方”中的一员。虽然采访体育明星不需要审核,但我们都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经常见面。再加上一个赛季有那么多比赛,那么多至关重要的国际比赛。如果你还指望下次采访他,这次就不能再写“他不想这样了”。
曾经有一位老实的体育记者,写过一两句不夸赞的话,后来爆出一条新闻,体育管理中心的领导直接问记者在发布会上在哪里,有人站起来后,他问为什么写我?别再来发布会了,让记者赶紧走……
这还好。之前还有篮球圈的编辑第一次去看训练,描述了一个教练在训练中吸烟。当晚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教练勃然大怒,直接说某网站有人在吗?问他,你凭什么造谣说我吸烟?旁边还有一台电视摄像机,正对着记者,一滴一滴地拍下他尴尬的汗水。
我曾经代表《GQ》采访过易建联,某种程度上,我从小就看着他成名,我写的赞美他的文字可以绕场一周。坐下来之后,我问了他一个常见的问题,我说网上有报道说你在美国的时候,你爸爸经常开车带你去各地转转等等,你怎么看?
他突然沉默了,然后低下头,看着他的鞋带,又看着我。那几秒钟似乎很长。他看鞋带的时候离我很近,他看我的时候离我很远。
然后我就听见一个淡淡的声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不想再接受她的采访了,她怎么一开口就开始造谣了?
我不怪他不懂事,我只是好奇,认识他这么多年,跟他做过几百次采访,为什么他还那么警惕记者的采访?我无法解释答案。然而,这就是体育圈的现实,如果有10000名记者报道这个球星,那么其中9999名只会是赞美。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多“熟人”和“互帮互助”。结果,就连皇帝穿上“新衣”后,也没人愿意再做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了。
回头想想,我觉得自己误打误撞进了这个圈子,当时带我上台的老师邓宏对我说,“你看李承鹏、周文渊写得多大胆啊,来做体育吧,这是所有行业里最能干的一个。”一个自由发挥的行业。
后来想想,这种感觉有点像小时候,看着大人们在家里聚会,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话,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那时候你误以为成人的世界里还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美好。
在体育巅峰时期,全国大约有8000名足球记者,为了得到一次难得的采访机会,每个人都要尽一切可能成为名人的好友,因此,每一个优秀的体育记者意味着拥有强大的情商、坚强的接受磨难的意志力+足够的文案功底。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体育运动常常成为一项政治任务,运动员和运动队倾向于将自己的外在形象打造得“完美”。
他们从来没想过,这样的“完美”是反人性的。当我第一次看到美国人写乔丹的“自私”,科比的“孤独”、“不合群”时,我震惊了,但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新闻报道……
新闻这几年被越来越多人谈论,或许当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们发现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坚持如实写作采访足球明星的问题,哪怕将来你们再也不会接受我。”
所以2012年我去采访一位全国性的体育明星时,心里就很不自在。大家已经逐渐接受了,不要树立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设,否则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可能导致整个事情的崩盘。李开复、潘石屹等名人,还有一些文化界名人,都没有要求看稿。体育明星团队一开始说看一看就行,后来把我的稿件打印出来,给每个人一页,实行地毯式修改,我们强烈要求在不影响形象的细节上进行修改,直到我们的杂志快要送去印刷厂了,总编辑在电话那头焦急万分……
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我不希望任何采访被任何人审查,或者我就不做采访。
美国一些权威媒体,比如《纽约客》,有专门的事实核查员,会对记者记录的事实进行“事实核查”,比如打电话给当事人询问:有这样的事吗?发生了什么事?你告诉记者了吗?……
当然,新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也是需要基础的,不然有些专制国家会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国家,你猜是谁告诉他们的?
我当体育记者的时候,每次采访球员采访足球明星的问题,齐静主编都会摇头,他写了一篇文章说,希望我“成为法拉奇那样的记者”。
法拉奇的价值不在于她征服了某些政客和名人,而在于她记录事实的精神。真实写作一直是中国史学界推崇的美德,法拉奇做到了这一点。她从不断章取义,也不奉承。她把采访内容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自己去体会。
奥里安娜·法拉奇的《名人访谈录》前言中有一段话:
那时,许多政客认为对大众媒体保持沉默是他们角色的义务,将谨慎视为自我保护,他们遵循谨慎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形象。三十年后,采访已成为许多政客成为小丑的手段,他们的形象成为一个又一个电视脱口秀角色。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向公众讲述自己,就像不断表演一场低俗恶心的虚拟脱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