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篮球新闻 > 正文

哨声体育工作室:在融媒体时代传递体育新闻魅力的探索与实践

由人民日报体育部创办的口哨体育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5年来,推动了体育赛事中诸多热点话题的突破。从“荣耀三部曲”,到2023年初发布的《人民日报体育新年点评集》……在陪伴用户沉浸式参与体育赛事的同时,交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

那么,在呈现重大体育赛事时,口哨体育工作室是如何与人民日报合作的?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开拓新场馆、新赛道、新内容?人民日报体育部副主任马建介绍说:“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体育部全员参与的口哨体育工作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有鲜明的历史纵深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不仅有现场独到的视角和对重要嘉宾的专访,后期又具备快节奏、大容量的剪辑能力,聚合跨部门资源,提供详实准确的背景资料篮球赛事推广,展现出融合媒体的特色。工作室力求通过小瞬间展现大时代,讲好中国和世界的体育故事。”

个性化、多元化专题报告

构建“一声哨响,做出最终决定”的深度报道

口哨体育工作室2022年综合媒体报道,从北京冬奥会开始,这一年的重头戏离不开冬奥会,是一条光辉的综合媒体之路。

自2018年起,口哨体育工作室开始策划、制作北京冬奥会融合媒体产品。“2021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工作后不久,我们就推出了时长2分24秒的短视频《冲刺2022 | 时光与梦想》。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李硕介绍说,工作室所有记者都参与了冬奥会前期筹备,以“时光与梦想”为主题,展现中国冰雪健儿备战冬奥会的风采。不到3分钟的短视频囊括了各项冰雪运动精彩瞬间,最后以总书记讲话原声鼓励运动员结束,彰显磅礴大气。

2022年1月24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天,口哨体育工作室精心策划了“荣耀三部曲”第一部视频《冰雪路上的荣耀》,为北京冬奥会开幕造势。“短片主要讲述冬奥会的历史传承,回顾中国冰雪健儿在冬奥会历史上留下的辉煌瞬间。”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陶祥安告诉本报记者,这部短片通过剪辑运动员原声音乐,将观众一次次带回到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发观众强烈的共情,提升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

“‘荣耀三部曲’第二集在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公布当天上线,第三集《双奥之城的荣耀》则在冬奥会倒计时两天前上线,助力运动员出征冬奥。”在李硕看来,“荣耀三部曲”是口哨体育工作室精心策划近半年的作品。第二集《荣耀出征》,将中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的曼妙瞬间与冰雪运动员的精彩瞬间融合在一起,用镜头语言将夏奥会运动员和冬奥会运动员相似的动作串联起来,抓住观众的视觉感受。视频中穿插着冬奥会运动员高呼“冬奥,我们来了!”的原声背景,激昂的音乐助力冬奥会运动员出征。

与以往很多体育赛事不同的是,冬奥会摄影师需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比如,雪上项目室外温度往往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王亮在冬奥会、残奥会现场拍摄了大量照片。赛后,他精心挑选照片,配上动情的音乐和感人的文案,完成了《我们为何与冰雪失之交臂》短片。“拍了一天,手都冻得无法弯曲。”每天出门上班前,王亮都会全副武装,穿两层羽绒服,最后完成视频后期制作,将精彩瞬间呈现在观众眼前。

2022年4月底,人民网组织评选了2022年1月至2月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优秀作品,“荣耀三部曲”荣获优秀作品二等奖。评委认为,“荣耀三部曲”三部短视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荣耀”主题,展现了人民日报记者的立场和视角,激励了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同时,该系列视频在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超百万次,并得到冬奥会冠军徐梦桃等人的转发推荐。

重构“融媒体+体育”新价值

引领舆论热点,激发共情

一天之内,人民日报抖音点赞量达648万,微信公众号点击量突破10万(点赞量突破3万),微博视频阅读量近200万,引来30余家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2022年5月,口哨体育工作室的一条短视频,立刻引发观众的共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主创王亮向本刊记者讲述了《摆摊的篮球小子压哨归来》这部融合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

故事要从2022年5月初说起。当时,贵州师范大学体育与篮球专业学生石学年因为校园篮球赛上的一记压哨投篮视频爆红网络。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场绕过两名防守球员,接过传过来的篮球,完成一记高难度的篮板压哨投篮,成功带领球队晋级。NBA球星阿伦·艾弗森看完视频后,立刻点赞。

无意中看到短视频的王亮凭借自己多年的新闻敏感度,认为短视频背后隐藏着内容,是一条宝贵的新闻线索。于是王亮立即联系并采访了视频主人公石雪年,得知石雪年在2021年初因“篮球小子摆摊”一事红遍网络。当时,他在自家的杂货摊前穿着一条旧红格子围裙,在尘土飞扬的碎石路上重复着近百遍娴熟的运球技巧。这一幕被网友发到抖音上,收获了255万个赞,他被称为“篮球小子摆摊”,一年多来下落不明。

王亮认为,制作一个全新的短视频,可以展现一个少年从突然成名到回归普通人的过程。他迅速起草新闻稿、剪辑视频,其他记者配合剪辑,仅用三天时间就制作出《摆摊的篮球少年压哨归来》这支融合媒体作品,实现了全媒体出圈效果。

这段短视频详细记录了石雪年这个“摆地摊的篮球少年”2021年爆红网络,因脚踝和膝盖严重扭伤休赛一年,然后顽强战胜伤病的历程。如今,石雪年与篮球的故事还在继续,每年暑假,他都会在家乡贵州开办训练营,免费培训热爱篮球的“山里孩子”,未来还计划考研,继续深造。

“视频将篮球场上高强度的运动镜头与激昂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王亮告诉记者,综合媒体短视频发布后,被人民矩阵转发,其中微博话题#篮球小子摆摊投出高难度压哨球#阅读量已超千万次。

“少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他们有极其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极其光明的实现梦想的前景。”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篮球赛事推广,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记者发现,在口哨体育演播室,每个采编工作站都摆满了四五十张采访证,年轻的记者们在每一个体育现场,记录着新时代的中国体育故事。

与报纸页面互动

补充、全面呈现体育新闻

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全民健身热潮涌动,2022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公布了这样的数据:2022年,中国体育系统举办的全民健身网络运动会参与人数突破1396万人次。

说到2022年的全民健身,不得不提口哨体育工作室。2022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人民日报第13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文章。整版三分之一篇幅介绍“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北京校园冰球联赛的故事精彩呈现。谁也不知道,这是口哨体育工作室多年努力的结果。

随着2022年全民健身日临近,口哨体育工作室萌生了以媒体融合的方式呈现北京校园冰球联赛的想法。“十年前的2012年,北京中小学校际冰球联赛的前身还只是几位学生家长发起的一场校际冰球友谊赛。”李硕告诉本刊记者,口哨体育工作室一直在关注和报道青少年冰球。北京冬奥会的到来,让校际联赛在这10年里加速成长,也为后续工作室策划的媒体融合产品《十年,这个少儿冰球联赛长大了》呈现了出来。

“我们选取了北京不同学校的小冰球运动员,用他们的故事呈现北京冰球运动的快速发展。”李硕说,受疫情影响,北京中小学校际冰球联赛较往年推迟了一个多月,拍摄日程十分紧张。工作室多次前往赛场采访拍摄,呈现出来的短片不仅展现了冰球比赛的激烈对抗,还关注了球员场外备战的细节、小朋友之间的可爱互动。

综合媒体工作室的运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跨部门合作,实现了内容制作的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体育是一个环节,而口哨体育工作室此次的重点,实现了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与整合。

一方面,我们推出打破部门界限的融合产品。在2022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上线的人民日报版面,我们以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为切入点,通过对参赛小球员、家长、赛事组织者的采访,展现了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报道发布后,在不同平台的阅读量超过百万次,并得到了北京冰球协会、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的认可和感谢。

另一方面,为体教融合提供了有益路径。在陶祥安看来,采访特别关注了部分青少年上学后无球可打的困境,针对冰球人才继续教育的缺口,探索体教融合之路。“除了短视频,记者进行了全程采访,分发了深度文章,从冬奥会助推校际联赛成长、冰场保障校园冰球发展、体教融合夯实冰球基础三个方面,呈现了联赛十年成长。”他说。

对于中国体育健儿来说,2023年又将是一个忙碌的“体育年”,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接踵而至。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年夏天举行,中国体育健儿在2023赛季的表现也值得期待。2022年9月5日,人民日报体育部刊发整版报道《应对规则变化备战巴黎奥运会(展望奥运新周期)》,口哨体育工作室多位记者参与其中,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国体育应对新规则变化、发展新兴项目、加强奥运新周期人才储备等新问题。

同时,口哨体育工作室推出短视频《巴黎自行车赛重启 中国体育在行动》,全景呈现巴黎奥运会筹备情况。“页面推出系列报道,打造全新品牌专栏。”李硕介绍,短视频通过快闪的方式篮球赛事推广,回顾了中国运动员在2022年赛场上夺冠的精彩瞬间。这一融合媒体产品在人民日报社多个平台上线,点击量超百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口哨体育工作室在整个北京冬奥会期间以及备战巴黎奥运会期间制作的一系列融媒体作品,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日报以融媒体姿态对主流价值观生成和传播的重要影响。”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吴伟政说,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口哨体育工作室要作出新贡献。新的一年,体育部记者要加强一线采访,加强调查研究,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为人民日报版面、人民日报客户端体育频道、口哨体育工作室以及相关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撰写、制作更多更好的精品。

2023年,口哨体育工作室将再次出发,寻找融合传播的新思路,制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底气的作品,带着北京冬奥会的记忆与经历,更加从容地走向世界体育赛事的报道现场。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