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赛事是各方共识,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地方赛事发展夯实基础、培育沃土。找准赛事市场、激活大众需求、扶持赛事主办方、探索盈利模式、培养运动习惯、培育体育文化,地方赛事的土壤和基础才能日渐坚实。
由民间创办的中国国际高山滑雪比赛近日迈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以“2019中芬冬季运动年”为契机,比赛将在今年起增设芬兰站,并将比赛理念和模式拓展到海外,展现中国本土赛事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内赛事进入快速增长期,也正在解决一些“成长的烦恼”。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赛事是各方共识。为本土赛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育沃土,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找到正确的位置
中国国际高山滑雪锦标赛的创立,灵感源自滑雪爱好者的激情,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受滑雪爱好者欢迎的赛事之一。在赛事承办方华体东势体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看来,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带动国内滑雪人数激增,赛事也瞄准了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应该把滑雪赛事打造成像马拉松一样的包容性赛事,不仅有世界级运动员参赛,也要给业余爱好者提供参与机会。”
找准市场、激活需求,是这类原创赛事吸引粉丝的根本。过去几年,国内赛事经历了从“井喷”到“洗牌”的过程。2018年末,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发展壮大。打造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成为重点。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学礼认为,竞赛表演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打造好的品牌赛事需要政府的支持、专业团队的运作和长期的培育。比如,已经进入第14个年头的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今已经是海南体育的“金字招牌”。以自行车赛事为切入点,不仅是因地制宜办赛,更要凸显赛事的定位和特色。
还需注意的是,地方赛事因赛事、地域、人口等因素,发展路径差异巨大。与中超、CBA相比,中超在赛事影响力和商业开发上略逊一筹。本赛季,中超因朱婷的回归,热度翻倍。如何借此机会吸引更多关注,让赛事更具商业价值,成为赛事未来发展的关键。
资源整合
近日,2019上海市城市业余联赛剑道总决赛在上海兆丰广场落下帷幕。经过两年的发展,上海市城市业余联赛已经成为上海的体育品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群体性赛事体系。
政策利好发挥杠杆作用,助推地方赛事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将体育赛事向市场开放,放宽社会力量办赛的限制。新形势下,政府、协会、社会等力量该如何协同?上海市业余联赛给出了思路:体育部门将赛事办赛权“放开”,在做好监管和服务的同时,大力支持协会、企业共同参与,激发市场活力,也扶持一批优质赛事承办者。
“体育赛事的价值篮球赛事推广,超越体育本身。”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懿说。从地方赛事类别来看,职业联赛属于“看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媒体版权、门票等;业余赛事则带动“玩经济”,注重参与者的体验。无论哪种类别,其运营推广和背后产业链的开发都还存在差距,只要认真挖掘,潜力无限。
在何文懿看来,目前地方赛事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赞助、门票、广告等。体育赛事获得商业赞助的可能性取决于赛事影响力、媒体转播、观众人数和参与人数等因素,但相当一部分地方赛事在这些方面的数据并不乐观。
张鹏说:“地方赛事要发展,必须考虑商业因素,这就需要观念的转变,各方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责任、权利,赛事才能走得长远。”
耕耘土壤
据统计,2018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1500余场,参赛人数超过580万人次,与5年前相比,赛事数量增长了约40倍。
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路跑人群数量的激增和大众体育需求的释放,一大批富有创意、形式多样的跑步赛事涌现篮球赛事推广,以业余爱好者为主要参与主体,形成了多元、纵深发展的赛事体系。
在王学礼看来篮球赛事推广,地方赛事的蓬勃发展需要建立在民众运动习惯的培养基础上,赛事的举办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提升民众的体育运动热情。
近年来,CBA一直注重推动联赛融入城市文化、方便球迷参与,在擦亮联赛品牌的同时,也不断培育中国篮球发展的土壤。今年新赛季开始前,CBA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升级荣誉体系、强化主场氛围、打造官方球迷社区、加强与球迷互动……深挖文化价值的努力随处可见。
文化归属是地方赛事发展的深层驱动力,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龙舟赛事在民间已产生巨大影响力,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百舟争先的比赛场面、源远流长的人文色彩,让龙舟赛事的发展特色鲜明、充满活力。
何文懿认为,地方赛事要特别注重发展的土壤和基础。“政府要多做基础性工作,比如建设适合民众的体育场馆设施、支持举办多元化赛事等,降低普通民众参与体育的门槛。”
繁荣的地方赛事体系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社会体育文化基础之上,这需要各方持续努力。“体育赛事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王学礼说,“中国的体育文化正在形成,将成为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做强地方赛事的关键。”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8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