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们敬佩的开国元勋中,也有很多足球迷。
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贺龙、邓小平都非常热爱足球。
他们和普通球迷一样,因足球的兴起而高兴,因足球的衰落而悲伤。
他们也曾感叹中国足球的衰落;
他们也对中国足球的腾飞寄予厚望;
他们也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长沙第一门将。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一位体育专家,始终主张德智体并重。
1911年,毛泽东考入湘乡省立中学。
191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
1917年,他以“二十八位画家”的署名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体育研究》。文章开篇明确,将体育与国力紧密联系起来,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从野蛮开始”。身体”的视角。
1917年6月,第一师范开展了人物评选活动,内容涉及德、智、体三个方面近20个项目。
全校400余名学生参加,最终当选34名。
毛泽东获得最高票数。他是唯一在道德、智力和身体这三个方面都获得选票的人。 “勇气”这个物品对他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毛泽东堪称第一师范第一体育专家。
他喜欢许多运动。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游泳之外,他还喜欢乒乓球和篮球。
而且他还学过武术、棍术、西洋拳、西洋剑法等等,当然,西洋拳、西洋剑法都是他们学校当时的外教教给他的。
此外,毛泽东还是学校里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史记载,学校早在1911年就已有一支足球队,教练是德国人。
毛泽东入学不久,就加入了校足球队。
由于南方人普遍身高较矮,他的身高超过了1.8米。
他是最好的,不是第一师范,而是长沙最好的足球门将,这意味着他脱颖而出。
因此,由于身高优势,他一进入校足球队就担任了守门员。
据与他比赛的陈子展回忆:
毛泽东踢球时,勇敢而认真。守门时,他沉着冷静。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传入的球。他射出的大部分球都被他扑出。
队员们都称他为“足球运动员”。当时甚至有人称他为长沙第一门将。
2. 观看比赛并为比赛加油
后来,因为不准毛泽东参加革命,他很少踢足球,但他与足球的缘分并没有断。
1955年,大连造船厂足球队与中央体育集训班队组成中央体育一队,由退役足球老将、原“八一”足球队教练员(1950年)、国家足球队首任主教练(1950年)组成。 1951年),李凤楼任主教练,石万春任队长。
10月30日,中央体育一队与获得苏甲第四名的列宁格勒泽尼特队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进行了一场比赛。
中央体育一队首发阵容为:1号刘国斌、2号曹益海、3号王德发、4号李昌平、5号丛安庆、6号王立伟、7号李朝贵(比赛第67分钟替补孙秋波上场)、8号金龙湖、9号石万春(队长)、10号孙福成、11号韩文松。
那天,先农坛体育场挤满了人。比赛开始前,体育场内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原来,毛泽东也来到了比赛场地。
比赛开始后奥运会第一足球冠军是,泽尼特队虽然水平很高,但我们的球员大部分都不是职业球员,因此双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然而,中国球员在场上竭尽全力,始终没有让泽尼特打开比分。
开局,中体一号机联0:1落后。
但他们不会抛弃或放弃。比赛第23分钟,韩国运动员金龙虎一脚远射将比分扳成1:1,场内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据队长石万春回忆:
当时,场上的球员虽然已经知道毛主席要来,要见他,但他们都专注于比赛,不敢回头看主席台。直到比分扳平,他们才看向主席台。
毛泽东对他们微笑,并与观众一起向场上球员鼓掌,庆祝进球。
下半场,泽尼特再次2:1领先。场上球员奋力拼搏,发起反击。
比赛第81分钟,王立伟再次扳平比分。
最终,场上球员顽强地将2:2的比分保持到终场哨声吹响奥运会第一足球冠军是,中央体育一机平了强大的对手。
中国队的拼搏精神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毛泽东。
比赛结束后,领队告诉队员们,毛泽东要去接见他们。
很快,身穿灰色风衣、面带微笑的毛泽东稳稳地走向法庭。
与客队泽尼特球员握手后,他走向中国队。中国国家队主教练李凤楼和队长石万春首先迎接。
毛泽东握着他们的手,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了几句话:
“干得好!干得好!”
随后他与中国足球队队员一一握手。
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在头版刊登了毛主席和运动员李昌平(当时是造船工人)的合影。这是中国足球史上一张珍贵的数据照片。
随后泽尼特于11月1日3:2击败北京青年队,11月3日2:0击败八一队,11月16日8:0击败轻工队,11月20日8:0击败轻工队。 9-0大胜沉阳队,展现了超强的实力,也表明了中央体育一机逼平对手的不易。
1956年,南斯拉夫青年队访华,抵达北京后与中国足球队进行了两场友谊赛。
2月2日,南斯拉夫青年队6:1击败八一队;
2月5日,他们以3:1击败中央体一机队(更名为北京队)。
然而,赛后,毛泽东却不服气地说:
“今天我们输给了你,明天我们也会输给你,但13年后我们会赢你!”
1960年,南斯拉夫队获得罗马奥运会足球冠军(后来在法国获得欧洲杯亚军)。
毛泽东还不服气,大胆地说:
“恭喜你刚刚获得了奥运会冠军,12年后我们还将获得奥运会足球冠军。”
遗憾的是,毛泽东对中国足球的厚望最终以失望告终。 1972年奥运会足球冠军是波兰队。
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队距离夺得奥运会足球冠军的目标还很远。
幸运的是,我们正在路上;
不幸的是,这条前进的道路似乎没有尽头。
3、最高级别足球队领队
除了毛泽东酷爱足球之外,周恩来也非常喜欢足球。
1910年,周恩来随叔父周以庚到东北,就读于银钢书院,同年秋入奉天(今沉阳)第六十二小学(后改称东莞模范学校)。
因为他是南方人,他说他想通过锻炼变得和北方人一样强壮,而踢足球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锻炼手段。
在东莞模范学院时,他是校足球队的成员。
1917年,周恩来就读于南开学校,后赴日本留学。
1919年,周恩回国,9月考入南开大学。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成为南开大学足球队队员,并率队与北京清华大学队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多次观看足球比赛。
1957年6月2日,中国队首次进军世界杯,在先农坛体育场迎战印度尼西亚队。周恩来观看了比赛。
第2分钟张宏根连进4球,第11分钟年伟思、第47分钟孙福成、第80分钟王露。
最终,中国队以4:3的比分战胜亚洲劲旅印度尼西亚队。
然而,中国队在雅加达的首场比赛中以2-0不敌印尼队。
按照目前的赛程,中国队将与印度尼西亚队展开附加赛。
1957年6月23日,中国队在仰光与印度尼西亚队进行附加赛。结果,中国队0:0战平印尼队。
最终,根据主客场和附加赛成绩,中国队因进球数少于对手而被淘汰。
但令人悲伤的不是这场失利,而是中国足球与世界杯相隔了23年。
1957年10月20日,八一队在北京迎战首次访华的日本国足。周恩来、贺龙观看了比赛并会见了日本队队员。
当年10月至11月,日本足球队在北京、沉阳、上海、广州与7支中国球队交手。中国队取得4胜1平2负的成绩,占据绝对上风。
1959年,周恩来视察天津时,提出组建南开学生队。
1960年,南开学生队成立。邵贤凯担任南开学生队教练,李如恒担任队长。
团队成员包括王博源、周宝刚、李书农、李玉明、张俊廷、张来阳、冯建中等人。队员大多年龄在17岁左右,其中李树农年龄最小,只有16岁。
经过两年的训练,南开学生队的战术已经成型,个人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奥运会第一足球冠军是,在全国比赛中的成绩也越来越好。 1963年,获得全国青年联赛北区冠军。
1960年,周恩来总理率400余人的代表团访问缅甸,并随行了一支足球队。
这使他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级别最高的球队领军人物。
4.元帅球迷。
自古以来,文化与体育是没有区别的。陈毅被誉为诗人元帅。他一生热爱足球。在成都读中学和甲级工业学校时,他一直是学校足球队的中锋,被称为“陈四号”。
解放后,中国八一队曾在一场比赛中以5-0大胜缅甸队。时任副总理陈毅对蒋介石说:
“中国队能赢豆腐队,不是技巧问题,如果你能赢强队,我就给你磕头。”
由此可见,陈毅对中国足球寄予了多大的希望。
1963年,陈毅在缅甸海滩与缅甸总理进行赤脚足球比赛。他胖胖的身躯穿着短泳裤追球的场景被电影摄影机捕捉到,在影院放映时引起了观众的笑声。
这也是中国足球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最高水平。
1966年4月,陈毅访问缅甸时,亲自与缅甸总统吴奈温在额布里海滩踢足球。
十大名帅中,除了陈毅之外,贺龙也是一名超级足球迷。他一生热爱运动,尤其是篮球。
早在湘西建立革命根据地时,他就亲自组建了一支“战斗篮球队”。
此后,贺龙一有时间就和队友们一起打球。为了打好比赛,他们经常进行讨论,研究和改进自己思想作风、技战术方面的不足。
抗战时期,贺龙元帅率领的120师被全军称赞为“三好部队”,即打得好、打得好、表现得好。
从此,“何先生爱打球、爱运动”的传说在官兵和群众中流传开来。
贺龙还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一起观看足球比赛。
1951年9月,在贺龙的倡议下,西南区体工队成立,这也是解放后全国最早成立的职业运动队。
1952年5月4日上午9时,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在重庆大田湾广场开幕。
当时,贺龙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他走到足球场中央,开始了第一场足球比赛。
当年11月,贺龙兼任中央体委(后更名为国家体委、体育总局)主任后,亲自介入体育运动队的组建、训练、思想建设等事务。国家足球队、匈牙利“留学”。
1954年前后,国家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网球队、体操队、游泳队等相继成立。
在管理运动员方面,贺龙借鉴了军队的管理方法;
在运动员训练方面,贺龙主张训练难度要明显超过比赛难度,这样运动员的技术才能在比赛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并提出“三服从”原则,即从难点出发,从严从实,从实战出发,加上“大运动量训练”,最后总结为“三服从一大”原则。
随后,他进一步提出了“不怕苦、不怕困难、不怕伤病”的三个口号,以及“精神强、体力强、技术强、训练好、比赛好”的五个口号。 。
1958年初,贺龙专门请示周恩来创办体育报。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体育报》于6月下旬成功创办。
1964年,中国足球队在北京0-2不敌来访的巴基斯坦队,舆论一片哗然。
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气得立即解散国家队,并敦促管理部门尽快让足球介入进来。
贺龙在与国家体委几位领导一起学习工作时,谈到了“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
他认真地说:
“不知道你放心不?为什么不能上‘三大球’?解放已经15年了,如果再上不去,是不是要50年了?”快点努力吧!我都快七十岁了,希望在见到麦克斯之前能看到‘三大球’翻身。”
然后他用铿锵有力的语气说道:
“我们必须扭转我国体育落后的局面,摘掉‘东亚病夫’的标签。我看不到‘三大球’翻身,我永远也不能安息!”
这个誓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篮球和排球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只有足球让他感到遗憾。
1987年10月10日,长沙体育馆更名为“贺龙体育馆”。
可能是贺龙在暗中保护了中国足球,贺龙体育场成为了中国足球队的福地。中国队在长沙贺龙体育场进行了9场比赛,取得了5胜4平的成绩。
2017年3月23日,中国队在和龙体育场以1:0的比分战胜韩国队。
希望中国足球队能给贺龙在天堂的精神一些安慰的话。
5.超级粉丝。
在开国元勋中,最铁杆的足球迷或许非邓小平莫属。
他的孩子们曾经说过:
“我爸爸一生有三大爱好,一是足球,二是颜巨鹏的京剧,三是桥牌。”
1920年,邓小平在法国勤工助学时,热爱足球,经常去看足球比赛。
1924年,奥运会在巴黎举行。他很想现场观看一场足球比赛,但他深感沮丧,因为他没有钱买球票。
突然,他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他脱下外套,跑进当铺,用当铺的钱买了门票,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
几十年后,他仍然记得那场比赛的冠军是乌拉圭,足见他对足球的热爱!
后回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去观看足球比赛。
解放初期,邓小平任西南军区政委。他和贺龙司令是一对超级足球迷,两兄弟共同创办了西南区体工队。
1952年7月22日,中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成立。
邓小平、贺龙邀请国家队与西南军区队打比赛,一场比赛两场比赛。两人从头看到尾。
1958年5月,国家一队和二队进行了一场比赛。两队都不想输,所以双方私下讨论了平局。
那天,邓小平专门来看球。他看球多,经验丰富,所以很快就发现了一些猫腻。
他没有观看就离开了,比赛最终以2-2平。
邓小平气得去找体委领导批评:
“比赛之前怎么能同意比赛结果?以后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打假球的行为!”
1964年,邓小平亲自作出决定,邀请第一支外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巴西马杜雷拉队访华。
当时中国和巴西尚未建交,邓小平的决定是极其勇敢的。
1979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体委主任时说:
“如果不从小开始,足球就无法发展。”
1985年8月11日,首届国际足联柯达杯16岁以下世界锦标赛闭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邓小平当时还指示:
“足球应该从小做起”!
这短短一句话将让中国足球永远受益,但中国足球似乎从来没有做到过。
结果中国足球的水平一直无法提高,邓小平当时也很着急。
1989年11月,邓小平在电视上观看足球比赛时说:
“我一生中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足球。我已经看了几十年了,但我只是感到窒息。”
这种窒息,就是中国足球的悲哀程度。
这一刻的他,和一个普通的粉丝没有什么区别。
1990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意大利足球世界杯,共转播了包括现场视频在内的50多场比赛。
当时,邓小平已经86岁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几乎已经走下坡路了。他白天能看到的就看,晚上看不到的就让工作人员记录下来。
记录下来后,不许其他人告诉他结果。他必须带着悬念观看。真的很愉快。
1994年,美国足球世界杯期间,邓小平90岁了。电视直播是在深夜进行的。他要求工作人员把比赛录下来,白天观看。
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亲眼目睹中国足球队进入世界杯。无奈之下,他和很多球迷一样,不能做男足,看女排。
在观看女排比赛时,当中国队获胜时,他不仅高兴地鼓掌,还要求家人一起加油(当然,观看国足比赛也是如此)。
此时此刻,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球迷。
结论,
毛泽东一生做出过很多准确的预言,但国足却让他失望了。他说,“12年后我们还将赢得奥运会足球冠军。”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一部冠军电影。
贺龙说道:“三大目标搞不定,我就闭着眼睛死。”结果,贺龙在52年前去世了。篮球和排球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足球却让闻者心酸、见者流泪。
邓小平说,“有一种无法释放的窒息”。结果,中国球迷还没有释放出这份压抑。
我敢问,国足同胞们,你们能不能更加用心,奋发图强,完成开国元勋的夙愿?
附:
小编是1990年出生的,看足球的时间比较晚。
2002年,中国队进军韩国、日本世界杯。我是在小学体育老师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游戏的。但那届世界杯,由于条件有限,我没有观看一场比赛。
当时,老师告诉我,这是中国足球的起点,我们将成为世界杯的常客,包括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
然而……
多少年过去了,还能看到国足进世界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