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考生们又将迎来人生新的篇章,他们的高中生涯也将在这里结束。
一起走过青葱岁月 时间会留给你最重要的一群人
一起看电影
《慕尼黑射击赛》改编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真实事件,由于其当年承载的非篮球意义,以及最后三秒的混乱,被称为篮球史上最具争议的比赛。
今天肖万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场比赛的前因后果以及苏联和美国在篮球场上持续二十多年的秘密战争。
看《慕尼黑》之前,大家需要知道这些背景故事——
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曾规定,业余运动员必须参加奥运会,1936年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篮球也不例外。
职业联赛NBA成立后,美国队的选拔范围仅限于仍在校园里的大学球员。
但由于美国的篮球实力远远优于当时篮球运动还不太普及的其他国家,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这些大学生仍然能够在国际比赛中轻松愉快地战胜其他国家的半职业球员。
但在此时,美国队也注意到了一个迅速提升的对手——太平洋彼岸的另一极:苏联队。
苏联篮球历史上,有一对互相竞争的教练双子星——莫斯科中央陆军队的亚历山大·戈梅利斯基和列宁格勒斯巴达克队的弗拉基米尔·康德拉申。
康德拉辛和他的年轻球员
被誉为“苏联篮球教父”的戈梅利斯基执教生涯起步早,借助中央陆军的特殊地位,源源不断的篮球人才让他得以潜心研究战术,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苏联篮球特点的战术体系。
这也让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国家队在他的调教下进步神速,甚至在1967年世锦赛上首次夺得世界冠军。
虽然美国派出的世锦赛阵容不如奥运会阵容,但至少说明美国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康德拉辛,在影片中又名加兰,在1965年结束球员生涯后,接任了当时还处于联赛中游的斯巴达克队的教练一职。
电影《慕尼黑》剧照
与走正统路线的戈梅利斯基不同,康德拉辛在教练界以狡猾著称,球员时代与美国队的一场比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没有视频分析的年代,康德拉辛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外篮球信息,逐张分析照片,有时深夜起床,把刚刚想到的战术记下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电影《慕尼黑》预告片
斯巴达克没有中央陆军的底蕴,无法给康德拉辛提供太多的人才可供选择,因此与戈梅利斯基相比,康德拉辛更需要挖掘隐藏在民间的优秀人才,而发掘苏联各个角落的人才,引导他们走上篮球之路,就成了他的一大兴趣。
在此过程中,康德拉辛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亚历山大“萨沙”别洛夫,他就像他的父亲一样。
康德拉申和亚历山大·别洛夫
篮球教练康德拉辛有自己的秘密:他的儿子尤里天生残疾,一生都要坐在轮椅上。
在遇见萨沙并说服父母让他加入球队后,康德拉辛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萨沙没有辜负教练的高期望,16岁的他首次代表斯巴达克出场就面对里加豪门克鲁明。虽然称霸上世纪50年代的克鲁明已步入篮球生涯的后期,但他仍是一名年轻球员,晚年2.20米的身高仍让很多球队难以对付他。
但机灵的萨沙巧妙地利用速度优势绕过防守,使得克鲁明整场比赛都难以轻易接到队友的传球,身高比克鲁明矮了近20厘米的萨沙也利用自己出色的预判,挡住了克鲁明的数次射门。
在随后的几个赛季里,萨沙进步神速,斯巴达克队在他和康德拉辛的带领下成为联赛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1970年事情出现转机,戈梅利斯基因在1968年奥运会和1970年世锦赛上只获得两枚铜牌而被解职,高层怀疑他有可能逃往以色列,他曾执教苏联国家队7年。
电影《慕尼黑》预告片
接手的人是康德拉辛,他多年的积累终于发挥出来了,在接手球队后的首场比赛中,康德拉辛就展现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战术。
都灵大运会上,面对未来名人堂球星乔治·麦金尼斯领衔的美国队,康德拉申采用1-3-1区域防守,成功将原本场均95分的美国队限制在71分,并最终输掉了决赛。
康德拉辛带来的新气氛最终让他赢得了戈梅利斯基执教球队的核心谢尔盖·别洛夫的信任,从而顺利度过了过渡期。
电影《慕尼黑》预告片
自20世纪60年代最后几年以来,几乎所有和苏联队交手过的教练都不会忘记谢尔盖·别洛夫的名字。
这位来自托木斯克的得分后卫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防守,总能找到空隙,甚至强行投篮得两分。
美国人送给他一个称号叫“红色杰里韦斯特”,要知道,杰里韦斯特可是现役NBA球星标志的原型,这是多么大的褒奖不言而喻。
1971年苏联国内联赛,中央陆军与斯巴达克队上轮比赛结束后积分持平,在双方的加时赛中,中央陆军队在比赛还剩5秒时落后1分,且没有暂停,险些惨败。
此时后场的耶杰什科机智过人,从底线发出一记弧线极高、贯穿半场的发球,前场的谢尔盖·别洛夫接球面对严密防守出手,两人联手做出了一个让全队都为之震惊的最后绝杀,完成了绝杀。
见过这招之后,康德拉辛也将其纳入了日常训练中,但真正能够兼顾距离和准确度的,只有耶杰什科。
电影《慕尼黑》预告片
苏联后场的另一位关键球员是立陶宛的莫德斯塔斯·保劳斯卡斯,这位来自考纳斯的后卫是1965年欧洲锦标赛的最佳球员。
立陶宛曾是苏联男篮最重要的人才基地,苏联解体后,独立的立陶宛依然是各大比赛四强的常客。
来自格鲁吉亚的萨坎德利泽是苏联队的黑马。1968年奥运会后,戈梅利斯基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体能测试标准。速度测试中,萨坎德利泽一人独占鳌头,利泽20米跑进2.2秒以内。
这位身材矮壮的格鲁吉亚人正准备防守并冲击篮筐。
电影《慕尼黑》剧照
与此同时,美国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球队无人接班,只能请来战术过时的老帅伊巴;
1970年世锦赛未能进入前三的噩梦,以及激进的政治立场,让当时称霸大学篮坛的比尔·沃顿早早宣布退役,另一位潜力巨星“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则在前一年大学毕业前直接加入职业联盟ABA;
伊巴和教练组态度比较保守,训练营期间与球员们摩擦不断;
舆论对于场下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的关注影响了球员的选择立陶宛篮球联赛比分直播,球队放弃了场下麻烦不断的黑人马文·巴恩斯,而选择了训练营中表现远不如巴恩斯的白人麦克米兰。
电影《慕尼黑》预告片
但美国队也没有太过悲观,1968年奥运会的球队没有贾巴尔、马拉维奇这样的球星,却依然轻松夺冠。
1972年9月,为了洗刷36年前笼罩在纳粹阴影下的柏林奥运会给世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德国人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打出了欢乐主牌:
第一个吉祥物、第一场电视直播的比赛、第一次使用电子计时以及无数的新发展都表明德国人想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爱好和平的、繁荣昌盛的德国。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过度打欢乐牌,导致本届奥运会安保力量严重不足,一些场馆甚至无人看管。
这也给了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趁虚而入的机会,9月5日凌晨,“黑色九月”8名成员趁着夜色掩护潜入以色列代表团奥运村住所,并劫持了9名以色列人质。
然而,在当晚德国军警的拙劣营救行动中,9名人质全部遇难,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阳台上的“黑色九月”恐怖分子
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就是以此为背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
此事也让缺乏经验的美国球员意识到,奥运会从来就不只是一项体育赛事。
电影《慕尼黑》预告片
9月10日,比赛最后一天,苏联与美国第无数次在篮球决赛中相遇。
苏联队的晋级决赛之路还算顺利,半决赛中只有古巴队稍稍对其构成挑战。
美国队不再像之前那么不可战胜,在对阵巴西的比赛中一度落后9分,虽然最终晋级立陶宛篮球联赛比分直播,但美国队的状态确实值得怀疑。
前排: (第5号)、 (第11号)、Zurab (第6号)、Ivan (第9号)、 Belov(第10号)
后排:Arjan (7号)、 (13号)、 (4号)、Ivan Dvor Ni(12号)、 Belov(14号)、 (图中15号、9号)、 (8号)
强调防守的伊巴并没有将球队最强后卫道格·科林斯放在首发,看到这种情况,康德拉申也大胆改变阵容,用更擅长突破的萨坎格里泽换下保劳斯卡斯,意图增加冲击力。
这一招着实打了美国队一个措手不及,在萨坎杰利泽的策动下,苏联队一开场就以5:0的比分领先。
实际游戏画面截图
美国小将们想要加快速度,但伊巴却坚持放慢节奏,防守严密。所以这场比赛,美国和苏联的角色和前几场比赛正好相反,是苏联占据了主动,而美国则是被动挨打。
萨坎德利泽的出色表现,让美国队不得不将防守重心向他倾斜,这大大减轻了谢尔盖·别洛夫的压力。接下来,那个让对手闻风丧胆的谢尔盖出现了——
从挡拆跳投,到大中锋面对防守的高弧线投篮,再到越过对方后卫头顶的强力投篮,谢尔盖连得10分,让苏联队以19:9领先,这是美国队历史上第一次在奥运会比赛中落后两位数。
在汤姆·亨德森的带领下,美国队不断缩小比分,上半场结束,苏联队26:21领先5分。
中场休息时,肯尼·戴维斯和麦克米兰再次对主教练伊巴的比赛策略提出质疑,在落后的压力下,伊巴最终默许了球员加快节奏的要求。
双方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进入下半场,美国队加强了身体对抗,开始更多向内线发起冲击,但苏联队在脾气暴躁的谢尔盖的带领下依然保持领先,然而体能劣势以及替补保劳斯卡斯的低迷表现,让苏联队的领先优势在最后五分钟被彻底蚕食。
最后时刻,苏联队49:48仅领先1分,萨沙·别洛夫投篮不中后突然断电,冒险将球传给弧顶的萨坎杰利泽,科林斯识破后成功断球,前插到位,就在科林斯准备上篮时,萨坎杰利泽未能及时回防,吃到追尾犯规,科林斯的头撞到篮筐底部,无力起身。
实际游戏画面截图
谁也不会想到,接下来的3秒,会成为篮球历史上最长的3秒。
科林斯站起来,第一次罚球命中,此时美国队将比分追至49平,就在科林斯准备第二次罚球的时候,突然蜂鸣器响起,意味着某一队叫了暂停,但是裁判并没有叫停比赛,而是让科林斯第二次罚球命中,美国队50:49领先。
苏联队将球踢出界,在比赛还剩1秒的时候,苏联助理教练巴什金冲进场内要求裁判停止比赛,因为他之前请求的暂停没有生效。
在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的介入下,苏联队得以将时间拉回3秒,获得第二次发球机会。
康德拉申也悄悄地用耶杰什科替换扎穆哈梅多夫发球,但第二发球以保劳斯卡斯和萨沙·别洛夫之间的空中接力失败而告终,包括苏联中央电视台评论员叶廖米娜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比赛结束了。
威廉·琼斯立陶宛篮球联赛比分直播,国际篮联创始人之一,自1932年起担任国际篮联主席
但苏联队却以场上时钟剩余时间是50秒而非0秒为由再次要求重赛,而今天如果再看二发的视频就能发现,二发给苏联队的时间明显少于3秒。
在琼斯的坚持下,苏联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三次底线发球机会。
懂篮球的人都知道,在比赛还剩3秒的时候,从中场发球压哨得分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更别说从对方的底线发球了。
但正如前面所说,耶德什科在一年前就完成过类似的发球配合,只不过这次接他传球的是另外一个别洛夫。
萨沙从两名美国队员中间抢过篮球,停顿了一下,在两名倒地的对手面前上篮得分。球进了,哨声响起,美国队没有时间进攻。
实际游戏画面截图
至此,苏联队以51:50的比分,终结了美国队在奥运会上的63连胜。
这种压哨进球极为罕见,以至于多年后威廉·琼斯向美国篮球协会的官员承认,他当时只是追求程序正义,并不知道苏联队实际上会得分。
如此曲折而又充满争议的比赛,自然让当年痛失金牌的美国队感到不满,他们缺席了最后的颁奖仪式,并拒绝接受银牌。
至今,他们的银牌仍被存放在国际奥委会总部等待他们领取,一些队员甚至立下遗嘱,要求他们的后代永远不要领取银牌。
慕尼黑大战也成为美苏男篮交锋的第一次高潮,此后的几年中,苏联队在康德拉辛的率领下与美国队进行了多场友谊赛有来有回,但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不敌南斯拉夫后,康德拉辛被迫告别国家队。
同年,亚历山大·别洛夫在奥运村病倒,此前未被发现的心脏病问题被曝光。两年后,他去世,年仅 26 岁。
1980年和1984年,美国和苏联分别错过了对方主办的奥运会,这使得美国和苏联男篮在奥运会上的下一场比赛也是最后一场比赛被推迟到1988年。
此次,重返赛场的戈梅利斯基凭借三名立陶宛球员——萨博尼斯、马丘利奥尼斯和库尔蒂纳蒂斯的出色发挥,以毫无争议的82:76击败了对手,而由大卫·罗宾逊领衔的美国队最终在决赛中击败南斯拉夫队夺得冠军。
1991年苏联解体,苏美篮球对抗的故事也宣告结束,但篮球的历史却悄然发生了改变:
世界其他地区的篮球联赛也不断壮大发展,使得原本针对职业球员的禁令变成了只针对NBA的禁令,同时也阻碍了其他国家的优秀球员前往NBA打球。
最终禁令被解除,1992年的在巴塞罗那,一支由乔丹、巴克利等NBA球星组成的美国队脱颖而出,从而开始了延续至今的“梦之队”传奇。
电影《慕尼黑的最后一击》不仅完整还原了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也几乎完整地再现了那场万岁比赛。
紧张、强烈、激情、高能量……
如果说《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像是“在大屏幕上观看一场演唱会”,那么《慕尼黑》就像是“在大屏幕上观看一场篮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