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失踪的蓝霸体育创始人韩牧在美国终于被找到。这几天,他和联合创始人李双富一起走访了美国知名企业,比如NFL、CAA、特斯拉等,在体育产业最成熟的国家之一交流学习,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我们整理了这些宝贵的资料,希望能给体育产业的创业者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蓝霸体育的粉丝们可能还记得,我们在本月初发布过寻人启事,韩牧在美国失联,后来几经周折,李双富终于在美国找到了一直不敢出机场的韩牧,两人开始在美国开拓体育产业。
美国体育产业的成熟程度不言而喻,其四大联盟NFL、NBA、MLB、NHL每年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商业价值,此外CAA等体育公司在全球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4月18日,中国文化产业基金也宣布投资CAA。
相比之下,国内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在经历了46号文件出台后的短暂热潮之后,近两年体育产业略有下滑,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开始显现。
在十多天的时间里,韩牧和李双富在美国走访了十多家企业,与众多美国体育产业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受益匪浅。
以下为部分开放课程内容精选:
我们到美国已经一个星期了,先是去了纽约,然后在新泽西周边的城市呆了三四天,然后到了硅谷。这些天我们在硅谷这些公司都在学习、参观、交流。我们之所以决定出来,是因为我(李双富)在美国做了五年的常驻记者,对这里体育产业发达的城市印象很深,也无数次给韩牧介绍过这里产业的成熟度。从这几天的交流来看,我们都印象深刻,看到的一些东西很有意思,所以今天就组织了这次社区分享。
大公司的开放与焦虑
这次行程大概十天,前七天我们参观了不少公司,包括CAA,NFL,NBA,特斯拉等等,这些大公司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廉洁的商业文明。我们创办蓝霸体育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比较独特,坚持不发软文、不收差旅费,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局外人。但在这里,我们并不孤单。
以CAA为例,他们有几点值得借鉴:首先,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员工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目标是为客户创造最大的利益。公司就像一项运动,不讲个人,讲团队,每次胜利后,大家可以像团队一样鼓掌庆祝。其次,讲企业战略的执行,CAA的经纪人不拿佣金,收入只有底薪和年终奖,避免了同事之间争夺客户资源,限制了交流。然后,公司所有资源都是以项目为中心,打通资源重组和包装,提高谈判能力,核心是客户的利益。最后,公司不包装个人,包括老板和普通经纪人,在媒体曝光时,曝光的永远是客户,而不是经纪人,真正需要曝光的时候,他们才会以公司的名义出现。
还有一点就是专注。中国媒体这两年泡沫很大,大家都不愿意产内容,或者说不太坚持产内容。但我们在尼克斯主场遇到了一位74岁的记者,腰弯了,牙齿有些稀疏,头发也稀疏了,但他坚持做体育行业的一线体育记者。他说,除非他再也走不动路了,否则他永远都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74岁的罗伯特(右)依然以体育记者的身份工作在一线。
这个对我们影响很大,以前我觉得在中国做传媒行业只能干一两年,因为很多年轻人问,干一年以后干什么?其实我们这里看到很多传媒行业其实是值得干一辈子的,其实很难得。
昨天(4月17日)上午,我们还拜访了一家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的CEO,他创业的动机相当纯粹,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用户需求,就花了三年时间研发,其实特斯拉也是如此,干净的商业文明对现在的中国体育产业很有启发。
第二,美国体育产业的格局其实已经形成了,基本上就是四大体育联盟,再加上一些像CAA这样的大公司。很多小的创业公司其实处境比较艰难。这些公司在听到中国体育产业的情况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羡慕的,觉得这可能是千载难逢的创业机会,一定要抓住,因为在美国其实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讲。
第三,这里的环境非常开放包容。中国体育产业才两年左右,很多体育创业公司还是资源型公司,很难做到开放包容,也不愿意跟对方有深入的沟通合作。但在美国还是比较开放的,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可以随便找他们喝咖啡,很多体育公司也是这样。我们跟几个大型体育联盟、公司谈合作的时候,他们很愿意。
第四,服务意识强。美国体育公司会不惜代价提供服务。只有这样,用户才会愿意为他们的服务买单。这可能是长期的美国文化造成的。这可能对中国体育行业也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跟硅谷的一个大VC交流的时候,讲到现在大公司都很焦虑,整天都在担心一个新崛起的公司会不会抢走他们的市场份额,抢走他们的机会。所以大公司都充满了这种焦虑,因为有这种焦虑,他们才更愿意谈合作。在中国可能恰恰相反,很多大公司心高气傲,很难真正跟创业公司合作去做任何事情,就算合作,也需要有强大的资源。
我们去NFL总部的时候,他们说担心新媒体引入后,球迷的观赛方式会发生变化,如果不提前规划,就意味着一半的用户会转向新媒体,跟不上这个时代的需求,这种危机感我们感触很深。
浓厚的体育文化与成熟的体育产业付费产品
在美国,我也深深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力量。这句话听上去可能有些空洞,但我感受很深。这两年随着国内体育产业的兴起,各种热点、热钱涌入,投机者进来,让市场特别不安,但其实真正做事的人并不多。我们接触到美国一些大公司的高管、企业家,从他们的言行中,他们对体育本质的热爱特别让人感动。
比如我们在纽约遇到一位铁人三项爱好者,他没有房子,目前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工作收入也没有什么保障,但他现在每年都会花一大笔钱去美国各地参加铁人三项比赛。铁人三项是一项特别烧钱的运动,前期的装备和训练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他还是愿意参加,因为他热爱这项运动。
他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炫耀。重点是他在比赛前可能已经准备了三四个月。在这期间,体育精神得以展现,因为它会改变你的人生。但当真正的比赛日到来时,他们就会庆祝,庆祝自己在过去几个月里为这项运动所付出的奉献和准备。而且在比赛当天,他可能会邀请所有的朋友和家人前来,共同见证他完成这一壮举,然后在比赛结束后再回去庆祝。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我们觉得体育精神感染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所以一个成熟的体育产业需要真正热爱运动的人。我们希望国内所有的体育企业,在发现这些创业机会的时候,能够培养和带动身边的人真正热爱这项运动、为之付出,接受这项运动对自己生活质量和精神意识的影响,这或许是未来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
浓厚的体育文化与成熟的体育产业付费产品
在美国,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力量。这个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确实让人深有感触。这两年随着国内体育产业的兴起,各种热点,热钱涌入,投机者进来,让市场特别不安,但其实真正做事的人并不多。我们在美国认识了很多人,有高层,也有草根企业家,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对体育本质的热爱特别感人。
比如我们在纽约认识的一位铁人三项业余运动员,他没有房子,目前租房居住,工作收入没有保障,但他每年都会花很多钱参加铁人三项比赛,跑遍美国各地。铁人三项是一项非常烧钱的运动,前期的装备和训练需要很大的投入,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道门槛,但他还是愿意花大价钱参加这项赛事。
我想他这么做是因为他热爱。他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炫耀,重点是在他开始比赛之前。可能有一个三四个月的准备过程,在这期间体育精神得到了展现,因为它会改变你的一生。但当真正的比赛日到来时,他们反而会庆祝,庆祝自己在过去几个月里为这项运动所付出的奉献和准备。而且在比赛当天,他可能会邀请他所有的朋友和家人来,一起见证他完成这一壮举,然后在比赛结束后再回去庆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我感觉体育精神感染了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所以一个成熟的体育行业可能缺少的是真正热爱体育的人。我们希望国内所有的体育公司,在发现这些创业机会的时候,能够培养和带动身边的人真正热爱这项运动、为之奉献,接受这项运动对自己生活质量和精神意识的影响。这或许是一个未来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韩牧在美国跑步前热身。
这些天,我们也抽空去这样的体育酒吧感受一下美国的比赛。几年前,你还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在酒吧里一起看比赛。在旧金山,我们去硅谷的一家酒吧看比赛,发现三个小时里,没有一个年轻人坐在里面看球、喝啤酒、讨论比赛。我们两个80后应该是他们中最年轻的。
因此,我们感觉到新一代球迷的观赛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我原本以为这种情况可能只在中国比较明显,但美国的一些球队或联盟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趋势。特别是在有大屏文化的美国,体育迷们习惯于聚在一起看比赛,一起欢呼、呐喊、一起失落。但现在,年轻的球迷们更喜欢拿着手机,在家里、办公室、朋友聚会的时候,看比赛。他们还可以同时互动,和朋友讨论比赛情况,获取比赛的最新资讯。这种社交特别好。所以这应该是时代的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大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NFL就表示要抓住这群年轻人的核心用户,NBA也是一样,比赛最后几分钟是付费的好处,你可以花几块钱看比赛最后精彩瞬间。
所以移动时代彻底改变了体育,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看短小、酷炫、更有趣的视频,这也给一些创业公司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另外腾讯nba经典赛事回放,美国体育产业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方面付费意识特别强。比如在体育场,进场前各种服务、餐饮、门票都是要收费的,球迷可能也愿意为一个比较酷的产品付费,用户也愿意为包括ESPN在内的媒体内容付费,付费往往是美国体育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大公司也尝试了产品付费,包括乐视的中超、腾讯的NBA。但是这些付费产品的成本占比不高,市场接受度还在慢慢起步。跟美国公司交流之后我觉得真正好的产品是可以收费的。但是这种付费意识需要我们这个行业所有人都去倡导。当然前提是我们能把我们的产品做好,能真正提供价值,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好产品的魅力,那么用户才会有这个付费意愿。现在我们普遍缺乏这样的产品,这样的意识。
这也是蓝霸体育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做活动、发报道、做其他产品,都是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免费的午餐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对这个产品的内容生产者的要求放松一些,所以好的付费产品,各方面要求都会比较高。
美国创业及投融资环境的思考
在美国,我们看了大概四家创业公司。有华人篮球联赛,而且做的非常好,能把总决赛在篮网的主场举办。另外还有一些可穿戴设备公司,类似高科技的。但总体来说,它们相比国内体育创业公司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想象空间比较小。美国创业公司在四大联赛下很难有突破,所以只能在这种格局下创新;第二,很多创业公司都有创新门槛,不然根本出不来。
美国大公司已经主宰了体育产业的方方面面,留给普通创业者的空间很小,基本没有完全空白的市场机会。大部分创业者选择通过新技术、新数据,帮助这些大公司做得更好。一家创业公司就表示,如果将来能被大公司收购就太好了。很多这样的公司都有这样的终极发展路径,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他们心里都有这样的路。
另一方面,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才刚刚两年,很多地方都是空白市场,懒熊体育其实抓住了体育产业信息平台缺乏的契机,才得以后来居上。
所以我们还是坚信现在中国的体育创业氛围是最好的,因为才刚刚开始。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还在规则和格局尚未确定的时期,所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谁能真正抓住机会,从最早的资源导向,到真正的创业,最后做出让用户付费的产品,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基本上就没问题了。所以你要真正尊重你的用户,因为你的用户规模决定了你的规模。
另外,这些美国创业公司目前还局限于美国市场,对中国市场还比较陌生。我们看的这四家创业公司,都有一个需求,就是要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跟中国市场进行交换,包括一些可以落地的资源。其实有些资源从中国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如何在中国落地,创造价值,需要一些智慧的思考。
从投资环境来看,在硅谷,体育项目特别是早期项目,融资金额普遍较低,较为务实,天使投资大多为几万、几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创业项目的天使轮融资金额动辄上百万,甚至近千万。
美国投融资市场的监管比较成熟,美国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后必须到政府注册,融资信息、融资合同都是真实、数据准确的。很多美国朋友说,现在在中国投资感觉被淡化了,有的说比别人高出十倍。
另一方面,美国基金对中国一些早期项目则比较谨慎。原因有二:一是项目横跨两个国家,除了投钱腾讯nba经典赛事回放,他们很难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去,帮助项目成长;二是他们认为中国项目普遍比较贵,所以不太愿意投,只有一些相对成熟的中后期项目才会投。
这次我们也参观了好几个孵化器,其中有两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lug and Play和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老板是亚裔,所以对东方人比较友好。
它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创客空间,2011年4月最先向纽约市的创业者提供服务,会员费大概在300美元左右,相比国内环境其实已经很便宜了。
▲这里的装潢设计很值得国内学习。
我们和店长聊了一个多小时,她听完我们对懒熊体育的介绍后,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媒体平台能孵化这么多业务,中国体育行业这么有创新力。她之前了解的一些体育公司,包括体育媒体,更多的是围绕内容来打造产品。当被问到是否为懒熊体育做了太多的事情时,她说没有,因为懒熊体育现在的业务核心都是围绕媒体平台,这是一个包装得非常好的服务,她希望和我们建立这种合作。比如把懒熊体育的内容翻译出来,提供给他们的会员。他们的一些培训、商学院等资源,也愿意和中国市场合作。
特别适合国内的学习,这里有很多顶级大佬的资源,这些体育公司的CEO一直在交流,懒熊体育未来也会和他们达成深度的战略合作,给国内用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以下是问答环节的一些亮点:
问:我对NFL比较感兴趣,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们访问NFL时,互动的重点就是新媒体,他们对中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感到惊讶,甚至知道腾讯每年向NBA支付的版权费。美国新媒体转播的趋势才刚刚开始兴起,上赛季花了1000万美元买下市场赛,本赛季亚马逊接手,价格提高到5000万。NFL意识到了这一趋势,将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
NFL总部一共有四层,比NBA总部面积小一些,但整体设计更用心,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比如赛事主题,游客一进门就能在模拟球场上体验NFL赛场,两边有大屏幕、灯光和音响系统。球迷楼层,前台三面墙上贴满了球迷在球场的照片,各种皮肤和表情,传达着球迷由衷的爱,每一张照片都能成为一张超级赛事宣传海报。再比如票务墙,他们收集了各个球队的票根,铺满了整面墙,有些票根是签名的,仔细看的话,还能发现各种经典比赛的门票。
▲NFL前台记录各类球迷的精彩瞬间。
我们还被邀请去参观NFL的回放中心,这个回放中心比NBA的回放中心建得早,NBA在3、4年前就建了一个回放中心,花费了1500万美元,NFL的也超过1000万美元。回放中心的负责人说,这里是整个NFL的心脏。我们也建议中国尽快建这个回放中心,即使初期的造价可能不是那么完美,但必须建,因为回放中心确实是保证一场比赛正常进行的基础。
问:像NBA这样的项目,在发展的前十年里,它只是一个业余项目,没有任何收入。他们是如何坚持这么久的?
美国一些最大的联赛目前还不是非盈利的,而且还有很大的政策优惠,这也是很多美国人甚至美国专家不解的一点,但是这些大联盟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他们完全可以找到这样的赚钱机会。
其实NBA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好,很多负面的影响差点毁了NBA,后来又有新的联盟跟它竞争。但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斯特恩。我对斯特恩很感兴趣,后来我从体制、晋升策略的角度研究他对联盟的改变,所以写了一本书《斯特恩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比如NBA一直特别注重提拔球星,你总能看到它现在的球星年薪是全美最高的。
NBA能坚持这么久,我有两点深刻的印象。第一,他们真的热爱这项运动,从高管到球队老板,从球员到球队工作人员。老球迷可能知道,NBA有一句口号叫“I love this game”,意思是我真的热爱这项运动,因热爱而生。第二,是他们对规则的尊重和执行。它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需要而适应。本赛季最大的改变,就是把常规赛的奖项串起来。席尔瓦想办一场类似奥斯卡的大型颁奖典礼,吸引更多人去关注其他可能不那么重要的奖项。这是规则上的一个大调整。
Q:美国大学联赛NCAA已经非常成熟,但中国校园体育的氛围还比较冷淡,比如CUBA的关注和发展程度还很浅,请问两位老师如何看待中国校园体育创业?
最后归结为三点:激情、专注、耐心。美国有很多成熟的校园联赛,一个原因是竞技水平确实很高,另外跟教育关系也很大,以前中国不重视体育,只注重应试教育,现在这个观念可以慢慢改变,大家都开始参与体育,大家都愿意展现自己的魅力,所以在几个方面的推动下,校园联赛还是有希望的。
问:共享经济这么火爆,您能不能讲讲您在美国体验到的共享经济和在中国体验到的共享经济有什么不同?
这点我感触很深。现在纽约、旧金山都有共享单车了。但是不像中国资本很活跃,在美国骑共享单车是要付费的。确实很方便。在纽约这种地方骑车很麻烦,经常堵车。现在各地都有这样的单车,刷卡就可以付钱,然后就可以骑了。
所以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的付费意识更强,而在中国我们需要用补贴来带动这个意识。这可能是两个行业现在的情况,我们的新产品出来的时候,需要资本的力量去推动,但在美国,只要你做得酷,真的有需求,大家都是用户,都愿意为你付费。
Q:我很喜欢美国融入到一个品牌里的文化,比如他们的T恤,我看过早期的and1系列,还有为NBA总决赛做的T恤,很有意思。能不能开个专题,讲讲美国的中小企业是怎么玩的?在中国哪里可以做这个?我还没找到好的渠道?
是的,在美国,不只是小公司有自己的文化、坚持和底线。其实,这次采访我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底线和红线是什么,不管是大机构还是孵化器,小公司还是投资机构。有很多可以分享给大家腾讯nba经典赛事回放,但是时间关系,可能不能详细分享。我们希望中国的体育企业家或者公司高管能多出来,这些代表着进步和新的东西,加上中国文化,如果能理解和融入,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
如果你有兴趣,懒熊愿意做你的私人旅行助理,我们愿意把这些资源分享给你,如果真的想去看看,还是需要慢慢考察,多跟他们的高层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产品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