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人群中一位智者问道:“那么,最坏的消息是什么?”
队长听后泪流满面:“CBA……可看的比赛不多……”
————
那么,NBA和CBA的区别真的有那么大吗?
抱歉,不管爱国情绪有多高,至少在篮球方面,进口确实比国产好……
首先,最直观的对比就是比赛数量。 我们都知道,基本的游戏单元以及基于这些游戏的赛后讨论和新闻实际上构成了这个项目为观众提供的话题基础。 吸引人的也正是粉丝群体对这个项目的兴趣。 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没有足够的游戏,一切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无论CBA的比赛质量如何,单从数量上来说,都比NBA至少差一个数量级。
以上赛季(2018-19)为例,仅算常规赛,NBA共有30支球队,每支球队有82场常规赛,所以NBA总共有82*30/2=1230场一个赛季中的常规赛比赛。
CBA有20支球队,每支球队打46场常规赛,一个赛季的常规赛比赛总数为20*46/2=460场。
相差770场比赛,相当于CBA本身的1.5场比赛。
显然,想要借助这波支持国货从NBA跳到CBA,CBA先天就缺乏规模,能不能抓住都是问题。
而且,这个数字甚至还得到了提升。 回顾历史,虽然在李元伟北极星计划实施期间,CBA单支球队单赛季比赛场数曾短暂扩大至50场,但很快就因各俱乐部集体反对而回落。 因此,长期以来,CBA一直保持着所有球队打两个周期的赛制(2014年扩大到20支球队,然后在2017-18赛季沿用,即每支球队有38场常规赛) ),即20*38/2=380个字段。
直到上赛季,在姚明的推动下,CBA才开始扩大常规赛的比赛场数。 每支球队的常规赛场数扩大到46场(未来计划增加到56场)。
不要责怪CBA。 作为一个联赛,其基础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水平和文化基础。 CBA确实在发展,但我们确实错过了太多的教训。
而且,比赛能力并不是CBA唯一的问题。 CBA不仅比赛数量少,而且比赛密度也相对不足。 根据公布的赛程,CBA新赛季从11月1日开始,到3月12日结束,常规赛共132天。 以此推算,平均每天只有3.5场左右的比赛。
大洋彼岸,NBA从10月16日开始,到4月30日结束,这196天里,基本保证了平均每天6.3场比赛。 比赛密度几乎是CBA的两倍。
此外,CBA的比赛安排思路也与NBA不同。 NBA分为大比赛日和小比赛日。 大比赛日有10场以上比赛,小比赛日有2-3场比赛。 这基本上保证了除了一些固定的节假日之外,游戏可以分散到每一天。
CBA并不追求比赛的公平分配。 熟悉CBA的球迷都知道,CBA的管理思路就是专注于比赛日。 几个赛季前,CBA每周只有三个比赛日(周三、周五、周日),偶尔会安排一些零散的周二晚上的表演。
从上赛季开始,CBA将比赛时间改为每周二至周日连续六天。 与过去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尽管如此,周一仍然没有比赛。
显然,CBA无法满足球迷的信息需求。
造成这种信息差距的不仅仅是游戏数量和密度。
我们都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从技术层面来说,NBA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篮球联赛,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NBA不仅将自己的比赛包装得很好,而且相关的信息资源也很丰富。做得很好,比如游戏数据。 除了官网之外,还有NBA官网数据库,被球迷、BBR等提供专门设计的高端数据的网站作为基础手册。 ESPN也有自己的净正负统计数据(2016年大量球队参考这个数据向角色球员开出高薪合同)。
借助这些东西,球迷和媒体之间关于NBA的讨论广度和媒体的报道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细化。 在BBR上,最简单的说就是球迷指南,我们可以随时查看60年前的情况。 任何一场比赛的详细数据,而在其他网站上,从每场比赛的具体观众人数,到某个球员在某个位置的投篮命中率,再到古代某个名人堂教练的表现。 不……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数据整理网站来解决。
因此,无论是令人垂涎的排名、硬核考古、评论,还是数据流与印象流的争夺战——NBA都为观众和报道媒体提供了几乎一整套从入门到进阶的万无一失的方法。 无论停在哪里,您都可以尽情享受。
这也是中国大部分篮球迷早已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篮球新闻生态”。
但这对于CBA来说,暂时还只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要知道,要知道现在CBA连一个可以查询历史数据的网站都找不到(如上图,官网只能找到三个赛季前的数据),这直接导致CBA的历史考古门槛被提高而NBA仍然居高不下,很难对跨时代的球员进行有效的排名。
由于国内数据和报道的缺乏,中国球员在国际比赛中的数据也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张来自FIBA的数据表,使用的是拼音,所以我们很难理解。 我国历史上的传奇明星有哪些...
因此,对于媒体报道团队来说,过去NBA报道中使用的一些非常成熟的报道方式和方法美国篮球cba联赛排名,在CBA几乎不可能实施。 即使球迷偶尔想撕掉两名有价值的球员,他们也往往会浪费大量口水试图证明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CBA的报道和讨论就会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对于一个篮球记者或球迷来说,除了比赛本身的场景回忆,很难找到合适的讨论起点——数据没有(或者完全不正确),故事不准确,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
没有讨论的基础,粉丝凭什么买你的账号?
没有这些素材,我们就无法构建更加先进的粉丝文化体系。 如何围绕它打造中国人需要的篮球市场?
更重要的是,CBA球队本身的媒体服务与NBA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也被捆绑了。 相对不那么精彩的比赛只会增加观看比赛的门槛,而失去很多扩大球迷基础的潜力。 机会,而这也是CBA媒体环境一直不正常的原因之一。
不过,近年来,在姚明的大力推动下,CBA较之以前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是形象包装。 联赛公司近期制定了新版队徽、副队徽以及相关中英文字体、数字等一系列视觉形象,将在2020-21赛季全面更新升级。 相应地,球队主场的场馆和球场配套设施同步更换,以及球迷特许产品同步推广,真正让主队球迷能够买到CBA球衣及周边产品。
虽然这一切都是浪费精力,但也给CBA带来了明显的视觉提升。 球迷至少可以大方地穿上CBA球队的队服。
但姚明真正想要推动的两件事却在阻力中艰难前行:
一是外援的薪资限制——在姚明的想法中,外援的薪资水平应该得到控制,回到普通CBA球员的水平。 这样一来,外援和本土球员的实力差距就不会太大,这样既可以让本土球员充分训练对抗高水平的外援,同时也不会继续让外援球员接管一切,本土球员成为观众。
这目前只实施了一半:下赛季外援注册数量可能会增加,但外援的薪水决定了他们的实力,目前也决定了票房上座率。 CBA本土球迷无法接受短时间内外援水平大幅下降。 情况。
更不用说还有更多(前)NBA球迷排队等待学习如何观看CBA。
此外,姚明还在努力推动CBA的工资帽制度。 在他的理解中,虽然本土化的工资帽制度不必完全像NBA那样,但球员的年薪和合同在各个网站上都可以准确找到。 条款,不过通过CBA公司备份应该也可以避免之前的阴阳合同。
同时,“训练费”的设置也极大地促进了球员在球队之间的流通。 能够获得奖励的球队不会再对球员转会产生太大的阻力(近年来美国篮球cba联赛排名,CBA的球员流动性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球迷甚至可以像NBA球迷一样开始YY一些交易)。
所以,CBA越来越好,未来会越来越专业,已经是既定的事实。 未来CBA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当球迷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现场观看比赛,支持主队,购买球队外设美国篮球cba联赛排名,甚至付费在线观看比赛。
NBA自毁造成的现状,或许会成为CBA加速这一进程的加速器。 中国联赛天然具有地域情感因素,更容易让球迷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短暂离开NBA的篮球迷们也迫切需要新的主队和新的比赛来填补空缺。 目前,新赛季的CBA势必会有大量新球迷涌入。
至于能否长期留下来,就看CBA的动作了。
要知道的是,2011年NBA遭遇停摆,而这正是CBA最后一次飞跃的时候。 当时,CBA成为NBA优秀球员的首选去向之一,当年吸纳了JR史密斯和威尔逊钱。 德勒和肯扬·马丁等许多年轻球员。 此后,大批NBA角色球员主动与CBA洽谈加盟。
由于欧洲篮球从零开始学习的门槛较高,而且存在时间差,他们不具备与CBA竞争的可能。 那么,当NBA爆发、球迷大量涌入的时候,CBA能否吸引这些眼光高的球迷来观看比赛呢? ,成为他们真正成为媲美NBA的第二大联盟最宝贵的机会。
虽然,没有人能说这个窗口期会持续多久。
——————